9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日前公布了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其中,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四川首个入选该名录的地质遗产地。
9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从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获悉,经自贡恐龙博物馆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的专家对8月初在自贡市贡井区发现的一处化石点位复核,基本确定该化石为恐龙化石。目前,相关部门已对该化石点位进行了保护性采集。
朐忍渝州龙复原图重庆恐龙属种又上新,化石距今约1.66亿年!日前,科考人员在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墙中发现一种新属种恐龙,并将其命名为“朐忍渝州龙”,这也是重庆发现的最早新蜥脚类恐龙。至此,在云阳发现并命名公布的新属种恐龙已达5种。
记者9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
经过近半年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团队证实,在西藏昌都市冻多村的两处恐龙足迹化石中,发现了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论文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
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9月3日,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举行发布会。会上宣布,在近日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中国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内蒙古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桂林喀斯特。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江西一恐龙化石被认定为新物种丰富晚白垩世中国东南地区甲龙类物种多样性光明日报南昌11月19日电(记者王洋、徐鑫雨 通讯员郑莹莹)近日,一件在江西省广昌县出土的晚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新物种“兽纹华夏胄龙”。
日前,昆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四普办”)收到一条来自富民县文物管理所“村民家中发现疑似恐龙化石”的信息,收到信息后,市四普办协调云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等组成调查组,到富民县罗免镇石板沟村进行实地踏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现场测定地层年龄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虽然已经超过1.2亿年,但现场很多足迹保存却依然十分清晰。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最早由两名当地村民上山牧羊时发现,报告给了自然资源部门。
近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内,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新发现一组五枚小型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组化石为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
近期,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科考团队在凉山州西昌市开展地理考察时,在泸山一处裸露的岩层面上,发现多个恐龙足迹化石。通过清理和统计工作,该处岩层面上有约40余个恐龙足迹,足迹的长度在15cm—27cm之间,宽度在9cm—17cm之间,有着不同方向的行迹。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于近日新发现一组五枚小型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组化石为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
来源:【如意甘肃】甘肃临夏新发现白垩纪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属中国西北首次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三峡大景区管委会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于近日新发现一组五枚小型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组化石为白垩纪时期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
原标题:寻龙探迹:从恐龙化石开始。以“龙腾盛世——2024甲辰龙年生肖展”展览为依托,近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小朋友们举办了“与龙共舞”“寻龙探迹”等研学活动,既满足了小朋友们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也收获了满满的赞誉。
9月24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的古生物专家来到贡井区一处建筑工地的边坡,小心翼翼地使用工具将几块化石取出,然后带回馆内收藏。根据他们研究,基本确定该化石为恐龙的肢骨、肋骨和椎体,距今大约1.5亿年。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10月23日簽署《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以開展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培訓、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魏梦佳)蜥脚类恐龙通常身形庞大,有很长的颈和尾,粗壮的四肢支撑着如酒桶般的身躯。而在西藏昌都市冻多村,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了一批侏罗纪中期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足迹尺寸最小仅8.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