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17日,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大会选举朱德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宋庆龄、康生、刘伯承、吴德、韦国清、徐向前、聂荣臻、陈云、谭震林、李井泉、张鼎丞、蔡畅、乌兰夫等22人为副委员长,这些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或是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但在这22人副委员长名单的最后面出现了两个人名,一个叫李素文,另一个人叫姚连蔚。
李素文的成名地是沈阳,她却不是沈阳人,也不是东北人,而是河北人,祖籍是河北乐亭县,与我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同志是老乡关系,当时关内许多老百姓来到东北地区,俗称“闯关东”,其中就有李素文的父母,1933年,李素文在沈阳降生,曾用名李静婷,早年时期的李素文干净利落,心灵手巧,是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好姑娘,她在21岁那一年,也就是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这一年与同乡李延新成婚。
十年特殊时期,各行各业出现了许多拔尖的人物,他们或是被评为劳动模范,或是被树为先进代表,有些还成为地方的高级领导干部,甚至被吸纳入中央任职,像陈永贵、吴桂贤、孙健、姚连蔚等人,更是成为副国级领导人,可是他们作为时代潮流的产物,很快便从神坛跌落下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1974年的北京,空气中都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场在特殊历史时期延宕了五年的政治盛会,终于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帷幕,人民大会堂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其中一张陌生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姚连蔚,彼时的他,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却身负重任,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站上了人生的巅峰,谁能想到,这位从工人队伍中走出来的“政坛新星”,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人生轨迹却急转直下,最终归于平凡,令人唏嘘不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闪耀着光芒,他们的故事不仅承载着个人的奋斗,也映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那些在劳动和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劳动模范们,你可知道,他们的经历如同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各具特色,绝对不容错过。
治大国若烹小鲜,需要高超的技艺和适当的“调味品”。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食客”满意,还要让“营养师”们认同。因此,“主厨”需要与众多的“食客”和“营养师”保持联系,以保障治国理政在品质上少出偏差、不出大错。这就需要适当的体制。大家知道,治理国家的体制不是新东西,古往今来一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