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读者君的朋友们注意啦!今年的《读者》订阅活动已经开始,除了《读者》之外,还增添了《读者·校园版》可供订阅。不用跑报刊亭,也不用跑邮局,每个月快递送货上门,把心爱的杂志送到手上。在外工作的朋友,别忘了也给爸爸妈妈们也订上一份哦!
#冬日生活打卡季#前段时间,一位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教授在某音上意外走红。他通过分享化工知识,短短几天内吸引了130多万的云学生。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金涌教授的魅力,也反映了近半年热搜所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某手、某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接受教育学习。
1981年《读者》创刊,这本期刊杂志传奇的40年就此开始。今年是《读者》创刊整整40年,按照人类的标准,他已经进入中年,作为曾经的纸媒期刊,多年以来,《读者》都是中国和亚洲期刊发行量的霸主,如果用举足轻重,英姿勃发,千娇百媚,润物无声,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
要退休了,离开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有些东西是需要狠心地去“断舍离”的,在下号称曾经也是一个读书之人,对家里藏书的舍留着实有些为难,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真正拿起书本进行阅读的人少之又少了,家里积攒了几十年、从遥远的宜昌来到蓉城时都没有舍得丢掉的一批《读者文摘》,今天还是有些割舍不下,最近清理了一下,并进行登记造册,居然有253本!
春节期间,一位由某央企派出在兰州做项目的青年朋友,在我们聚餐时送我一册《读者》创刊40周年纪念册。《读者》从黄河上游走出,流经中国,读者遍天下,真正做到了全覆盖,像美国的华莱士莉拉夫妇创办的《读者文摘》一样,是期刊出版业的奇迹。
《读者》曾经风光无限,一火就火了差不多40年,在国内的杂志期刊界堪称神话,由于出刊量大,曾经被称之为“亚洲第一刊”,如今在时代的潮流冲击之下,作为纸质媒体的《读者》明显力不从心了,颇有点“苟喘残存”的味道。
一本没有痛苦的杂志《读者》曾经能给我那个年代的中学生一种高级感。高中时候省掉午饭的钱来买一本读者,会觉得自己拥有了与一种美好未来的约定。它1981年3月创刊,48页,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也是90年代几乎人手一册的读物。
叶森说今天,《读者》依旧是甘肃人民的一面旗帜,无论是现实的经济发展,还是精神的情怀理想,《读者》在甘肃人心里永远都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产业被迅速推进,这个时代不是《读者》没有发展,而是别的内容公司发展太快。
时代抛弃你不会跟你打一声招呼。的确,时代就是这么残酷。《读者》、《知音》、《故事会》这些"网红"杂志,如今的命运并不好。在很多读者看来,曾经爱读杂志,如今看来内容不仅荒唐还反智。那为何这些杂志会"沉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