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有不少村学都是利用废弃的寺庙或宗祠的余部来举办的,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同族间的公益吧。解放后,宜城的一些中小学,同样也是因地制宜、在旧宗庙的遗迹之上兴建起来的,我所读过的立新街小学及第五中学都是如此。
读明史是很有意思的。打开明史,像是看到一伙打群架的,从头打到尾,昏君烈臣、东林东厂、奸权直士、神佛道士、太监倭寇、农民财主,正的邪的,曲的直的,从靖难之役打起,一直打到清兵入关,打得昏天黑地精疲力竭,也就亡国。
【来源:江淮时报】石牌镇濒长江、枕皖河,是怀宁县辖的小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石牌”地名全国颇多,如抗战时鄂西石牌,就打过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但安庆石牌却没有那个石牌的血腥记忆,而是以“水陆交通大集镇,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是享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裴荫森,字樾岑,原籍江苏阜宁,咸丰庚申进士,通籍后定居淮安府山阳县,曾任衡永郴桂兵备道、福建按察使,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后出任船政大臣。 《七省记游》未收入《裴光禄公遗集》、《他山剩箴》,是目前仅见之裴荫森亲笔手稿。
#头条创作挑战赛#要论影响安庆历史进程的人物,从古至今如数家珍:晋郭璞堪舆“此地宜城”,南宋黄干“筑安庆城",明"知府工宗徐可其肇造振风塔",清曾国藩“洋务运动”创设安庆内军械所,中共第一任书记陈独秀等,但有这样一个人物,史志明确记载:“万世以下知有公者,兹郡(安庆)亦随之不朽,
皇帝让说笑话,本来带着庄重肃穆的奏对应答格局立时松泛下来。太后拊掌笑道:“你在这里,众人都拘住了,我正想撵了你去办事,听康儿说笑话讲外头古记儿呢!既这么着,天子为天下先,你先讲一个。不然,福康安放不开。
小说《儒林外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是用两个人物来对照着写的:有吝啬成性,懦弱无能的严监生,就会有一个挥霍无度,欺压乡邻的严贡生;有“真名士自风流”的杜少卿,就有一个“假清高”的杜慎卿······在小说的开篇第一回,作者就通过对王冕故事的演绎,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而与
大皖新闻讯 诗情画意的安徽,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都流淌着诗性的文化血脉。长江北岸的安庆,建城不算早。但历代诗人歌咏安庆,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从质量与数量上看,安庆也是一座诗歌之城。面朝江水的诗意安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的城市名片,安庆诗歌之路,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