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多少都听过一些关于古人读书的故事,比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这些故事多是励志的,头尾间充盈着“劝学”的味道。古人读书不易。想想也是,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以前,文字都是手工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的,看的时候打开来,不看的时候用绳子捆起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花费十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去寒窗苦读。因此,才有了“孟母三迁”的典故,才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千古美谈,才有了“铁杵磨成针”与“程门立雪”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故事。
现在我们读古代书籍或文章时,经常会遇到子时、辰时等说法,与现在的时间说法不一致。为搞清楚古时时间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给大家介绍下古代的十二时辰。中国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地支,也叫做十二地支,是中华民族用来记录时间的纪时方法。古时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