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曹禺执导的唯一一部剧情电影《艳阳天》中,著名演员韩非饰演了“马弼卿”一角。遗憾的是,这么优秀的一位演员,给观众带来了众多优秀作品的这位表演艺术家,却在66岁就英年早逝,匆忙离开了这个世界...
1982年春天的一天,一辆大巴车,拉着一群来自上影厂的电影人,来到了位于深圳沙头角的中英街。当时正是国门刚刚打开,人们早已对日新月异的深圳速度心存神往,这时更被中英街上那琳琅满目的商品,所深深吸引。所以大巴车刚停稳,那车上的人,便鱼贯而出,个个都难掩激动之情。
◎解三酲今年1月5日是韩非逝世4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终于推出了纪念影展,片单不甚惊喜。说是“终于”,因为大抵从2019年韩非诞辰百年开始,作为影迷,就一直期待资料馆有个系统放映韩非电影的策划,望穿秋水若干年。
饰演铁英的李长乐1962年前后,一种介于歌颂性喜剧和讽刺喜剧之间的崭新样式——轻喜剧悄然兴起,上海天马厂、长影厂和八一厂相继投拍《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满意不满意》《哥俩好》等影片,一个喜剧片创作小高潮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韩非韩非,1919年出生于北京,原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曾在北洋政府交通部任参事,家庭比较富裕,13岁时随父亲迁居上海,读中学时,一次他正在打桌球,被一家剧团拉去帮忙救场,第一次登台就把角色演的活灵活现,被剧团招为演员,取艺名韩非。
因此,就有了这种“中式英语”。如一名警察向上级汇报出了车祸,就说:“A car from east,a car from west,two car kiss kiss,glass pingbang.”。”
这不由让我想起,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两个彼此有情的年轻人之间,可不会有这么直接的表达。大家更多的心思,都扑在工作上,扑在事业上,对于小情小调的东西,大家基本上都是“嗤之以鼻”的。那时倡导的是“劳动最光荣”。所以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荧幕情侣”,也大多由健美的劳动儿女所组成,而过去雄霸荧幕几十年的“才子佳人”已经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劳动模范,是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先进青年。
1956年11月30日的《文汇报》刊载了一篇电影演员韩非的文章《没有喜剧可演》:“除了在《斩断魔爪》中露了一下之后,就一直担任配音工作”,他甚至大声疾呼:“解放后,要演一出喜剧多么的困难啊!有些批评家,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在内,是不允许工农兵作为一个喜剧角色出现在舞台上或是银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