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由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新闻中心精心制作的大型文博类节目《中国·考古》第三集《封土之下 错位与绚丽》精彩呈现。节目在陕西卫视和起点新闻、陕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后,引发了业内专家、考古爱好者和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
西安十三朝古都,72座帝王陵墓,留给后人多少遐想的空间。2021年,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消息的公布,意味着西汉帝陵的最后一块拼图归位。霸陵,是从事了30余年秦汉考古的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第一次带队主动发掘的重点项目,也是唯一一个。它的发掘过程如何?
第一次来到田野一线决心投身考古事业的大学生、站在遗址上主持工作的石峁考古队队长、在世界各地留下足迹推动国际交流的专家学者、奔走筹措陕西考古博物馆建设的院长……说到考古,孙周勇身上同时存在着许多标签与身份。而在将近三十年的从业生涯中,打破考古的“边界”,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
紧握手铲在逼仄的墓道里躬身前行,穿越时空与历史无声对话;轻舞毛刷拂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出一件件文物的本来面貌……在陕西泾阳的泾河畔,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女孩,是春日里这片广袤田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是被文博爱好者冠名的“宝藏女孩”,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员。
紧握手铲在逼仄的墓道里躬身前行,穿越时空与历史无声对话;轻舞毛刷拂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出一件件文物的本来面貌……在陕西泾阳的泾河畔,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女孩,是春日里这片广袤田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是被文博爱好者冠名的“宝藏女孩”,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员。
紧握手铲将泥土刮落,时光深处的面纱徐徐褪去;轻舞毛刷拂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出一件件文物的本来面貌……这是考古人的日常,也是令朱瑛培和她的伙伴们着迷的事业。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女孩,是广袤田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高速智能岸桥运转有条不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鳞次栉比。操作间里,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慢推操作杆,几百米外橘红色的巨型岸桥应声降下钢铁“抓手”,将一个重达20多吨的集装箱平稳地吊装到集卡车上…
循迹文景之光,点亮历史星河。1月16日,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策划举办的《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据了解,这是霸陵考古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展出。
6月26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榆林市委、光明网承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2场活动,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石峁考古队原队长孙周勇,作题为《石破天惊:四千年前晋陕高原石峁都邑的发现与解读》的主题演讲。图为孙周勇作主题演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张蜓,自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起,至今一干就是15年。多年来,她负责及参与修复的文物超过300件,完成了2000多件馆藏文物的健康评估,进行了200多次文物样品检测分析。
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蛇文物成了大家打卡博物馆的关注热点。博物馆里寻蛇,会有哪些特别发现?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别意义?近日,记者走访多家博物馆寻找蛇文物,梳理了不少与蛇有关的文物资料,并采访了对中国传统蛇文化有研究的专家。
南陵出土龙形金器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梁家旗 荀超 陕西西安报道要探寻龙的传承,怎能不到古都西安。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白鹿原考古基地,寻找汉文帝霸陵以及薄太后南陵中的“龙”。“这是薄太后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一件鎏金装饰品,上面就是龙头的形象。
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张贺)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2场活动26日在陕西省榆林市图书馆举行。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石峁考古队原队长孙周勇作了题为《石破天惊:四千年前晋陕高原石峁都邑的发现与解读》的演讲。
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根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宣发[2015]9号),按照中宣部的具体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光明网承办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