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者的分析展开于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之中.异化的本意是陌生化和疏远化,即一个事物不再成为其自身,并成为其对立面.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主要意义并不是思想性的,如黑格尔的精神异化,也不是道德性的,如一些人道主义者所做的那样,而是存在性的,它是对于现代人生存境遇尤其是劳动的描述.而劳动异化之所以可能产生,是因为劳动本身正是外化,而外化正是对象化.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马克思结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哲学视角分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在纷繁芜杂的社会表象背后,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剥削本质。
【哲人追“思”22】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2024年10月10日,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陈先达先生与世长辞。闪耀在中国哲学思想星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陨落了。先生的离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巨大损失。
作者:张可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4期导 读 :基于“创意劳工”的理论框架,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探究了内容生产机构从业者的劳动异化问题,分析了“自我异化剥削”在“创意劳工”群体中的特殊性和严峻性。
作者:王统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3期导 读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的时代变迁过程,针对人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剖析其深层原因,分析数字媒介对人的控制过程和对主体性的占有过程。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梁晓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与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且获得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