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耒和耜组成,耒是交叉成十字形的木头,耜有点像铲子,中间两个小孔,用于固定耒,通常用木头或鹿、水牛的肩胛骨制成,分别称为木耜、骨耜,博物馆里常看到骨耜身影,木耜和耒因为是木头做的,年代久远,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在中国的大地上,170万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既然人类开始了农耕时代,农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在用什么来耕种呢?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注释】: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母的叫麒,公的叫麟。麒麟长相奇特,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古人认为,麒麟出没的地方,必有祥瑞。麒麟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
甲骨文“男”,由“田”和“力”组成,表示用耒耜在田间耕作。因农耕者多为男性,故以“男”作为男子的称呼。甲骨文“夙”,描绘了一个跪坐的人,双手捧着月亮,表示人在早上月亮还未落下时便从事劳作,以体现时间之早。甲骨文“牧”,手持鞭子放牛之意,本义是放牧。
【原文】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箱对药柜,耒耜(lěi sì)对耰(yōu)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千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笠翁对韵》:作者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李渔祖籍浙江金华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用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这些图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有规律的部件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后来,先祖们把各类部件按其代表的意思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文字。
在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鲁哀公去狩猎,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见了哀伤麒麟不应该在那个乱世出现,应该在太平盛世出现,生不逢时,想到自己也是生不逢时,因此痛哭自己的理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再也无法实现,从此也不再写《春秋》,遂有“获麟绝笔”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