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梅花村街党工委、办事处开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越秀·粤语讲古名人堂”展演暨“我在越秀‘玩’非遗粤语讲古学堂”活动在越秀区杨箕村姚氏大宗祠举行,邀请老、中、青、少四代粤语讲古人及热爱粤语讲古的青少年,用粤语讲古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播广州声音,让红色故事家喻户晓,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农林下路小学薛善凝同学:“观看了故事会,我特别感动,我们要向青年英雄们致敬,向他们学习,努力奋斗,将爱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做一个有担当和对社会有贡献的接班人!”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廖靖文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庄小龙 廖靖文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
“哥哥姐姐,要不要听讲古?”“看看我们的广彩,很漂亮的!”……今天上午,在越秀区的大南路小学,“粤彩学堂粤缤纷”广府文化成果展示现场会举行,小朋友的技艺和作品让人赞叹不绝。这些广府文化,你都熟悉吗?通草画小朋友在喷绘通草孔版画。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周秋敏 实习生 罗志安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除署名外)“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句话再亲切不过。上世纪80年代,每到饭点,通过电台无线电波传播出来的粤语长篇小说连播、广播剧,曾陪着一家几代人一起“下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电台播出粤语讲古时,可说是万人空巷“听古仔”。伴随着饭菜香,张悦楷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林兆明的《西游记》《东周列国传》,“王医生”吴元标的《征途》,与佛山人共度了无数个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