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在以“奉献”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异类,在人们惯常的教育中是不能自私的,否则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罔论获得事业的高成就。而实际上我们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是往往感受不到情感上的愉悦,更多的是被动的压抑和痛苦,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自身的真实的需求,违背了本性。
我讲哲学课,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人没有以前容易快乐了? 确实,快乐每个人都想要,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想要快乐,有没有什么方法呢?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三点可以与大家分享。1 学会独处,更容易快乐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广了,当然因此获得很多便利,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且复杂,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像不开心这件事,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许一件小事没做好,引起了不开心,亦或是别人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有了不适感,再或是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也让自己不满意,总之,不愉快的体验似乎成为了“正常”。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鸟儿已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