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感受更多,他们那时候刚刚进入社会,还是在上学,而他们的父母正好赶上了那个90年代,当时下岗的大部分是国企,所谓的厂长,领导层们相当一部分通过手中的权力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爆发,上一次是为了适应所谓市场经济,国企大面积减员增效,参与市场竞争,而国有资本向垄断企业集中,银行,烟草,水电,通讯等,从普通制造业,服务业等撤出,而普通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才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就业的基础。
来源:社保小达人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千万职工大下岗,而且这些下岗职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因为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几乎是接近于4,000万人,时过境迁已经过去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这部分人过得还好吗?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在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然而这一转型的代价却是4500万工人被迫走向下岗的命运,这个数字不仅让人震惊,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无常,许多人曾以为,进入国企便是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这一切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等是对不同来源的劳动者在特定时期的特殊称谓,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就业机会的增加,他们早已融入到了各类就业的岗位上了,只是 就业稳定性比较低一些,换岗和暂时性失业的频率比较大而已。
事件回顾11月7日,第二届“人大老博士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出席并称,因为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中国将迎接第二轮下岗潮。曾湘泉表示,劳动市场信号已失真,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
■ 社论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五在昨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针对社会上对化解过剩产能会否引起第二次下岗潮的质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给予了否定的回应,“我觉得中国是不会出现下岗潮的。”正如徐绍史在昨日的记者会上所说,就业问题确实是最大的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