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有些考生路途上十分遥远,譬如北宋时期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从四川赶路到开封就走了两个多月,那么这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走过漫漫长路,避开山里的劫匪,安全进城的呢?
古代读书人带着书童在身边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然那是在大户人家的前提下。《红楼梦》第九回:“想毕,也装作出小恭,走至外面,悄悄的把跟宝玉的书童名唤茗烟者唤到身边,如此这般,调拔他几句。”《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万家他自小是我们这河下万有旗程家的书童,自小跟在书房伴读。
在撰写古代状元进士们的事迹过程中,笔者常常会生发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有些状元进士虽曾风光一时,但人生际遇却异常悲催。大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乙丑科状元,乃庐州无为(今安徽无为)人氏焦蹈。焦蹈在少年时代,即以好学有才而闻名四乡。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却十分坎坷。
古人当然没有飞机火车坐,没有电影电视看,那时候到处都是森林,出门应该也不太方便。于是我曾一度认为古人活得可不是滋味。转念一想,真正是自己愚蠢。看看古代的秀才,动不动就进京赶考,哪怕是穷秀才,也带了书童,一路逍遥,好不自在。
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小时候母亲常讲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诗中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特别感人,这“汗青”又是什么?母亲说,古代没有纸,字都写在经火烤过的竹片上,这竹片称“汗青”,“汗青”的引申意是史册。
今天高考,12年磨一剑,只为了这场考试。学生们面对着这场考试,是既兴奋又忐忑,一直在背后奉献的家长也是非常紧张。而在“一考定终生”的古代,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期盼更甚。 陪考这种事儿古代就已经有了古人赶考禁忌颇多,像现代人忌讳说“落榜”一样,他们忌讳说“落地”。
外出启程要挑好日子,是邳州人们旅行的民俗习惯。邳州通行的择吉日,是以农历的三、六、九为吉日,邳州谚语云:“三六九往外走”。所以农历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都可以出门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