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有人在讨论孔子的这段话:“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次一下,困而不学基本上就死定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们一般关注一些事物时,关注点会聚焦在第一上:“生而知之”,因为这是四等学知里最牛逼的,至于其他三等,我们看不到。
道家曾提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自此婴儿般的境界便是成为先哲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婴儿而言,饿了就吃,从不会多要一分,这是道家的‘知足’;困了就睡,从来不多思虑一毫,这是儒家的‘知止’。它对一切事物都是无善无恶的,哪怕面对凶神恶煞的动物,也不会发出一丝敌意,这是佛家‘无分别心’。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与“行”的关系,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课题,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曾在一段历史时期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他们都没有彻底地解释清楚“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学论语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学而第一【注释】[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 [2]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