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中国国土广阔,各地都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都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皇帝端坐龙椅上,太监在旁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整得煞有其事的样子。但其实这种样式的“上朝”是很少见的,古代也称之为“大朝、常朝”,就和我们现在开大会一般,有肯定是有的,但也绝对不是经常能见到的。
满文没问题,那皇帝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在写诗数量超过全唐诗的乾隆之前,帝王们到底对汉语熟不熟悉?清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迈过基本的语言门槛,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引用藤本幸夫的研究,指出努尔哈赤跟通汉语的朝鲜俘虏谈话时全靠汉语翻译。
你或许想不到,在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诸多雍正、乾隆时期的朱批奏折里,满语竟时常闪现。当时,满族刚刚入关,统治根基尚未稳固,为了保持本民族的特性与文化传承,统治者大力推行满语,各级官员乃至宫廷内外,满语是交流的主要语言。
如今,满语已经是一门失去交流作用的死语言了,除了黑龙江个别地区外,绝大多数的满族人对其也极其陌生。随着满汉进一步融合,顺治帝已基本实现了与汉族大臣口头无障碍交流,顺治帝语言能力相当出众,见满臣说满语,见汉臣说汉语,见蒙古人说蒙古语,也能识别汉语的音韵诗韵。
于是,康熙帝大力推行汉语,当时在朝堂之上,康熙会要求大臣主动说汉语。虽然清中叶后,汉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道光帝就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
前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都会说当地的语言。如果你让一个东北人和一个上海人用方言对话,那肯定是鸡同鸭讲,一头雾水……这时候不禁让人想到,在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在朝堂上,看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员,听着他们说着自己的家乡话能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