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故事中愚公用锲而不舍、人定胜天的顽强精神最终感动上天,将太行山从河北南部移动到了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完成了自己的毕生心愿。可是相比较于寓言虚构,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太行山脚下的另一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大寨,这个曾经轰动全国的名字,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而来的。从小我家周围的围墙上有两条最显著的标语,即使到现在还若隐若现,那就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令人巧合的是,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农业的典型,一个是工业的典型,而且地名前面都有一个“大”字。
位于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是一个自然条件极其匮乏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当地领导干部陈永贵、郭凤莲等人的带动下,大寨村成功拔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经过一系列改造后,大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张玉德一走进这曾经瞩目天下的山寨,恰逢在暮春一场中雨里,光鲜的雨脚不急不缓,踏遍了这里的层层田土,像濯亮山寨里一只笨拙的碗。我的寻梦就从触摸这只碗开始,把心地和春雨一道交融,感觉它存在的空间。是的,这是只接纳了无数次天国风雨的碗,就容量来看,它是那么地小又是那么地大。
两千多年来,土地属地主所有,农民只有少量或没有土地,主要靠帮长工,打短工,做零工等方式维持生计。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村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这种格局,农民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民长期以来“耕者有其田”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