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本文摘自《中国传播学评论》的第三部分“切问近思半月谈·沙龙精粹”,原文为著名媒介哲学家克莱默尔教授于2020年11月20日所做的题为“Praxeological media philosophy: The messenger-model. Why connecting and transmission matters”的“切问近思半月谈·跨学科前沿”学术沙龙。——为什么连接和传输很重要。
2020年初,人社部发布首批新兴职业,其中全媒体运营师引起了我们运营喵的兴趣,卧薪尝胆从事多年的运营工作,终于被国家认可了,以后逢年过节,有亲戚问起是干什么的时,可以在天台上挺起胸膛说:对不起,我是全媒体运营师!
现如今与传统旧媒体逐渐衰败的现实相对的,是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包括“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在内的种种新媒体媒介发展迅速。在互联网职业招聘网站上输入关键词“新媒体”三个字,下面的下拉框会出现新媒体运营、新媒体编辑、新媒体营销等,需求量非常大。
媒体和媒介是我们日常使用较多的两个概念,一般意义上说,媒介概念要大于媒体的概念,大媒介的概念应该包含媒体和狭义的媒介,虽然未必需要彻底搞清楚两者的异同,但是在以信息技术变革为代表的互联网浪潮冲击下,我们通常理解的媒体和媒介的概念和实践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并且二者正在向着趋同的方向发
本期讲述者:郭家,字奉孝,处女座绝世长腿美男 (像极了那琅琊榜的梅先生,文章中附图)本期解构者:颜少,一个臭男人Today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互联网人缺乏的不是高深的互联网思维,而是基础的互联网“常识”——基本功。说起来理论来头头是道,干起活来,屁都不是。
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那在某些情境下,有没有可能是一种畸形延伸?
广义上,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在《红楼梦》中,媒介经常作为一种充满隐喻的、揭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出现,不论是贾瑞手中的那面风月鉴,或是致贾宝玉中邪的纸人,还是宝玉送给黛玉的半旧手帕,在曹雪芹的笔下,这些充满魔力的媒介似乎可以直接营造一个情境,并能够与人互动,影响人物行为和命运走向。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想帮你从一个全新视角思考生活。为便于更清晰理解,我们将主要专注于讨论个人职业。但读完此文后,你应该也能把文中理念应用到生活其他领域。请考虑一下CD或DVD碟片那样的实体录音媒介。它们本身只是空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