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钢先生与林雪丽女士于农历癸卯年十月廿六日正式结为夫妻。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温州晚报》近日出现这么一则充满诗意的结婚启事,誓言郑重、简洁,又浪漫、美好。
结婚证、离婚证大家经常看到,但是订婚证书,你见过吗?日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自贡籍收藏家姜小平向成都商报记者展示了一份1947年的订婚证书。姜小平提供的订婚证书长37厘米、宽26厘米,形似奖状,系硬纸板材质。
“消失的婚书”,它又“回来”了。近代以来,婚书开始向现代结婚证书过渡。直至新中国成立,结婚证书取代传统婚书,成为婚姻的有效凭证。这一曾代表男女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证,眼下又以新的形态流行起来。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婚书因遵行“六礼”而出现,在男女两个家庭的家长间订立。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今由杨文彬、刘祖良先生介绍,谨詹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十日下午四时,在南京新记公司举行订婚仪式,恭请林百年先生莅场证明,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志同道合,早经牢系赤绳,意治情投,行看永偕白首,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咏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此
(视频资料由上高县委宣传部提供)新华社南昌3月20日电(记者陈春园、熊家林)2021年3月20日是第9个国际幸福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检察院干警文化展室内,退休干部昝鸿祥亮出了他精心收藏的71份婚书,以寄寓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即将迎来71周年。
近日,河北邯郸。95岁的姥爷为外孙女手写了一份订婚书。外孙女称:这份婚书对自己来说比买现成的更有意义。婚书里的内容是爸爸找的诗词结合在一起的,姥爷先是拿尺子量好尺寸,算出每列字的间距,又量好每行字的大小。看似简单的一份婚书,姥爷足足写了45分钟。
土造结婚证书与民间嫁娶习尚 旧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极少有人是通过自由恋爱认识的,奉行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