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17年,一位名叫西德尼·甘博的美国社会学家,代表普林斯顿大学前往中国进行社会调查。一九八四年,也就是甘博去世的16年后,他的女儿在鞋盒里发现了父亲在华期间拍摄的照片,随后这些照片便被交给杜克大学图书馆完成数字化并公开展,本期为大家展示的成都老照片就出自于此。
美国摄影家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曾在1917年至1932年之间三次长时间旅居中国,用他的相机记录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并以其极具社会学价值的视角、异常丰富的内容,为现代中国留下厚重的影像记忆。
前言:1917年,一位名叫西德尼·甘博的美国社会学家,代表普林斯顿大学前往中国进行社会调查。一九八四年,也就是甘博逝世16年后,他的女儿在鞋盒里发现了父亲在华期间拍摄的照片,随后这些照片便被交给杜克大学图书馆完成数字化并公开展,本期为大家展示的成都老照片就出自于此。
1917年,四川灌县郊外的大路上,忽然出现一队人马,而骑在马上的竟然是一名外国人!这个外国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摄影师西德尼·甘博。随行的还有他的助手和当地向导。一行人计划穿越灌县,详细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考察过程中,甘博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见闻。灌县,即现在的都江堰市。
1917年夏天, 美国摄影师西德尼·戴维·甘博第二次来到中国,他和好友费佩德等人一起进入四川旅游考察,并用相机记录下了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本组图片是他们途经遂州(遂宁)时所拍摄的,真实记录了一百多年前当地百姓的苦难生活。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时,英国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把摄影机架在礼部大门前,打算记录下历史时刻。时任礼部主事刘毓楠回忆此事,在日记中写到,“至礼部大堂檐外设一架,上有方木盒,中有镜,覆以红毡,不知何物。
在以文史哲为中心的人文学科中,不似哲学那般讲思辨,也不似文学那般讲情感,历史关注的中心是事实,也即过往所发生的一切,而事实是否存在以及如何言说,首先依靠的是能够证实或证伪事实的论据,所以,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
文/万物知识局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被定格,它们不仅仅是纸上的黑白或彩色,更是对那片土地、那段时光深情回望的窗口。1917年,美国摄影师西德尼·D·甘博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的脚步最终停留在了四川的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