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受了财,弃了法,把并该轻的刑,用了重刑,不顾人性命了。前贤说做官要通下情为急,不要太自贵重,与民隔绝,要视民如家人,视民事如家事,昔周文襄公,常操一小舟,随处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便能做出许多好事来,又要搜罗昔贤的美政,孳孳行善,则受福一分,便可积福十分,要晓得身居民上,听我号令,要做好官,甚是不难,只要念头动,舌头动,笔头动,便可造出无量的善事,分明的上天付了修福的一座宝山,万不可空回的,至于做乡绅的,该积善,原与做官的相去不远,前贤说,乡绅正该在里党中,倡举一应济人利物的事,上通官长,下领富户,密密积福,使富贵绵绵不绝,岂不是大有智慧的人?
解题——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1],至尊之称,盖称[2]天立教[3],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其感应之谓乎?
所以感应篇一上来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啊,就不得啊,这句话叫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这句话就了不得了,这是总纲领哎,大家都知道世间哪个人,都想避祸我货趋福,没有哪个人说我喜欢灾祸,都要求得福,避祸的,那么得福避祸有方法呀,方法在哪里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了,惟人自招,这就是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呢,无门就是说呢,没有别的路径,是自作自受,做善的得福报,做恶的得祸报,这就是因果,这就是天理,天理是民间的说法,现在的术语就叫自然规律,自然吗,天然的吗,道理,大家如果把这个自然规律,这个因果,真搞懂了,思想行为肯定有很大的改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论的观点,即因果报应自己承担负责的意思。这种观点认为,行善积德不仅自己会得善报,而且会福泽子孙;为非作恶不仅自己会遭恶报,而且会殃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