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朋友常常问我孔子和庄子有啥区别,怎么那么多“子”?我都要搞蒙了。是呀 ,这不是9岁孩子会搞蒙,估计很多人都搞不清具体的区别和关系了。因此想通过思维导图来综合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尝试以“孔孟之道”为原点来做个思维导图。孔子特意拜访过老子,所以他们之间存在师徒关系。
道家所代表的势力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丧失了地位的旧贵族,与儒家所代表的旧贵族不同,道家看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的奴隶贵族制度崩溃瓦解的必然性,由此展开了对于时代变更、社会发展的思考,并揭示出天地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这是不可逆转的,道家将这一规律归结为“道”,即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黄老道家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目前除老庄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诸子百家龙头,道家正统一派,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因推崇黄帝和老子而得名,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
长期以来,关于《周易》文本形成及其学派归属等问题,学术界多有分歧,尤其是关于《易传》的学派属性,更是天水违行,颇有争议,或延续汉唐之说,将《易传》作为反映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或强调《易传》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道家,包括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始道家杨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各有侧重(见前面文章),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社会险恶、人性险恶,所以共同的主张就是逃尘网、出大化,全身避害,远离人群社会,遁入山林过隐士生活,与自然为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文献,后经学术界考证,是一度被认为亡佚的《黄帝四经》,它是战国中期以来形成的黄老之学的典范作品。
道家是学术流派,而道教是宗教流派,宗教是用来信仰的,但道家作为哲学观点则是可以讨论辨析的,所以,咱们就说说道家,顺便介绍一下道教。内容冗长且杂,但如果你仔细看下来,相信对道家、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会了解的更清晰或更精进,您不妨一阅,反正免费的,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