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革命人物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政策变动息息相关,曾希圣,这位从湖南书香门第走出的革命者,在大跃进时期实施的“责任田”政策,不仅为安徽的农业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与当时的政治风向相悖而遭受了不公的对待,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位曾经的功臣在“七千人大会”后被罢免?
欢迎大家关注简史档案馆,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您的建议将是我进步的动力。1944年的时候,水静来到了7师工作。当时的水静还不知道,十几年后,她的丈夫是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甚至还与老首长曾希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继续开展皖南抗日游 击战争,使皖南新四军迅速恢复发展,2月1日,毛泽东、朱德 等在给新军部的电报中着重指出:“皖南应派人过江,指导残余力量仍在芜湖一带抗日。在一年内,逐渐聚集一个二三千人 枪的支队。”
曾希圣,湖南兴宁人,黄埔四期,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1958年的抗旱工作中,曾希圣赋诗 “端起巢湖当水瓢,哪方干旱哪方浇”,大跃进中不切实际的做法,常常强迫命令,给安徽人民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受到毛泽东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