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一个名字在京城悄然升起,他就是刘春霖——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春霖的成就远不止于一纸殿试试卷。然而,当这份被誉为“印刷体”的试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无人知晓,这位状元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挑战。
有人怀疑科举考试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考卷并非真迹,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之下,对于考生的书写考核是很重的,甚至与问题作答平分江山,如此您就知道要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状元是有多难。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考试有卷面分,特别是作文一项,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卷面整洁美观,便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更有可能获得高分,相反,如果你字迹潦草,即使内容再好,也有可能得低分,因为高考阅卷老师阅卷时间有限,第一印象特别重要。这样的事情,古已有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曾选拔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才子,而刘春霖,则是这漫长历程中的最后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他的殿试答卷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学识与才华,更以其惊艳绝伦的书法字迹,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1904年,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他的名字因此载入了史册。
这是我国科举千年留下的唯一一张状元试卷,可以看到右上角写着“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当科状元。这份试卷全文2460个小楷,字字端正,赏心悦目,而全文阐述的观点之清晰、引经据典之信手拈来,都能让人对他的状元之位心悦诚服。
中国人经常说“字如其人”,虽然不能绝对性的概括,但是能够有写得一手的好字确实容易让人赏心悦目而生出好感,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写出好字的书法家不计其数,比如说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而今天说的晚清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真迹却能够让许多书法家都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