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一书在微信读书上获得神作的评价,27.3万人阅读此书,有1.1万推荐阅读。在豆瓣读书上,评分9.0分,2.1万人阅读完成,9.2万人想读。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历史著作。首先先来讲讲《翦商》的主要内容。
和平、包容和人文主义,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温、良、恭、俭、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能从传世文献中寻找答案,但即便如大史学家司马迁,知道的也并不比我们多,虽然他们距离历史更近。
我们今天对商代的印象,大多来自小说《封神演义》,或者据此改编的影视剧。《封神演义》约成书于明代的隆庆、万历年间,作者许仲琳明显是把明代的政治和思维方式套到了商周古人身上,甚至还经常把殷都和朝歌混为一谈。
历史学者、《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的新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围绕一个惊心动魄的“人祭”问题展开,借助考古史料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揭开上古神秘面纱的一角,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历程做了一次鸟瞰式的巡览。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大事件——商周革命。周国本来是活动在关中平原一带的商朝附庸小邦,国君周文王开始反商。文王去世后,子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今河南新乡)大败商朝军队,之后攻入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纣王自杀。
最近在看《翦商》,还没看完。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书,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易代终,跨度千余年。其立论基石,是考古成果+甲骨文,同时依托了对周易的新解,有分析,有推测,有猜想。考古和古文字部分精彩可信,推测部分也深深让人着迷。
今天我来推荐一本书,李硕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之前我看过他一篇关于商周更替的文章《周灭商与华夏新生》,写得非常好。不是硬邦邦的考古数据,而是写得很有代入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书就是将《周灭商与华夏新生》的1万字长文扩展至47万字的历史类非虚构作品。
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秉持“天命”、“道德”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翦商》的作者是李硕,专业就是中古史,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讲述了很多关于商朝血祭的历史,你看完了这本书,再去看《周易》,会对周易有一种不同的认识,甚至打破以往的名家注释,之前看着牵强的知识,经过作者的解读之后,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曾园近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影响颇大,众说纷纭。电影中好多细节被评论者用学术观点斟酌考量,比如纣王之父帝乙手持苏护头骨做成的酒杯,这个细节于史无征但有新意:一是说明纣王之残暴可能与家庭教育有涉,对家庭组团观剧善莫大焉;二是表明商朝残暴其来有自。
文|德霖“我即将告别了”,被誉为“天才历史学者”的46岁青年学者李硕,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己身患绝症,引发无尽惋惜。《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是李硕的代表作,也是原计划的“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
李硕,第11届春风悦读榜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得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常务副总裁黄毓代替领奖)获奖作品:《翦商: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4月22日,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在杭州揭晓,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颁给了学者李硕《翦商:殷周之变和华夏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