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个新闻里说有家长从孩子出生后五年内都没有给孩子掏过耳朵,最后孩子喊疼的时候带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耳屎已经都凝固在一起了,又长又硬,医生想要用工具去掏的时候孩子根本就受不了,最后还是给孩子做了全麻才一点点掏出来。这种父母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们耳朵里面产生的分泌物俗称耳屎,很多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往往会定期甚至是频繁地掏耳朵。 但是有不少人都说耳屎不用处理,因为耳屎是会自行掉出来的。那么耳屎到底该不该挖?耳屎要经常掏出来吗?耳屎要不要清理?
很多妈妈或爷爷奶奶们有强迫症!看到娃耳朵里有耳屎,就要动手弄一弄!这里中招的有吗?各位家长们首先要明白:耳屎会自动排出,一般而言,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
很多人闲来无事便喜欢掏耳朵,甚至掏耳朵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外耳道中的耵聍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可对外耳道起到保护的作用,当空气中灰尘进入耳道时,耵聍就可以粘住它,还可以把一些小虫子阻挡在耳道外,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经常掏耳朵。
(本文为成长季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很多妈妈都有“清洁强迫症”,一旦观察到孩子的耳朵有耳屎等分泌物,就会马上用棉签或其他工具给宝宝掏耳朵,把耳朵里的“脏东西”清理干净。但是根据医院门诊数据统计,每年患耳道感染疾病的孩子,85%皆是因掏耳朵不当引起!
很多人都听老人说过“耳朵越掏越聋”的俗语。但注意卫生的人们发愁了:难道要任凭耳朵里的脏东西肆虐吗?这种说法到底是真是假?【论证】1.一般情况下耳屎是不用掏的,因为它会自动外排。一般情况下,耳屎是不用掏的,更没必要天天掏。
耳屎,学名叫做耵聍,可不管学名还是俗名,好听还是难听,在大家眼里都属于身体的废弃物,却不知道人家其实是有用的好不好。 “耵聍对人体是有益的,它阻塞在耳道中,可以对鼓膜形成保护,阻止小飞虫以及一些伤害物对耳朵的侵扰。”首都儿科研究所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庞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