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是《论语》解读中歧义最多的章句之一,众说纷纭,观点林立。其主流说以邢昺、朱熹、钱穆、杨伯峻等为代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思考在开始阅读本篇时,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从全局上了解这段话: 1)这段话的主语是谁,说的是谁? 2)文中的“亦”怎么理解,为什么要用反问句? 3)为什么要把这一章放在整部《论语》的开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释义: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这不是一件令人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吗?
原文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觉,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论语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学而第一【注释】[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 [2]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
记者 易雪 没有读过论语的人生 是不可能获得智慧的。齐鲁晚报鲁南融媒中心推出《主播说》系列,用不一样的视角为您讲解你不知道的内容。本期内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