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所谓“养病”,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静养少动,老年人尤其如此。但事实上,长时间不活动,不仅不会让病好得更快,反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肌肉萎缩等出院后综合征,甚至加大老人再次入院的风险。
快走可很好锻炼老年人的心功能。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运动时,心率会增加,但最大心率应控制在220减去年龄范围内。爬楼梯、快步走、打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都能很好锻炼心功能。对中老年人来说,爬楼梯运动量较大,而且损伤膝关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并不合适。
红网时刻新闻6月13日讯(通讯员 喻蓉 徐玲)长沙的林奶奶因骨质疏松症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反复发作的腰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告诉老人,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需要绝对卧床8-12周,否则将导致椎体压缩致脊柱后凸畸形。
老人临终时有哪些征兆?临终的概念是各种疾病终末期,疾病治疗无效,机体日益衰竭,即进入临终阶段。因疾病不同,临终过程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美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6个月的终末期患者,我国一般将临终限定为预计生存期不超过2~3个月,据统计临终关怀患者中60%是癌症患者。
一些无障碍设施老旧设计不合理 少数人对老年人出行权益认识不够门口就在眼前,失能老年人难“走”出去每天陪伴中度失能的父母下楼锻炼,已成为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黑龙江人郭女士的“头等大事”。虽说郭女士一家住的是电梯房,但卧室到门口的走廊轮椅难以推行。
小便、大便与一个人的排毒能力有关,如果速度不够快,毒素就可能积攒在体内。一般来讲,每次大便时间3~10分钟属正常,老年人可适当长些。有大小便障碍的人,结肠癌几率较高。 每天早起喝一杯水,养成晨起定时排便的规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每天保证6~8杯水。
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了,关于老年人到底是多运动好还是多静养好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看你怎么理解,我个人认为运动可以指身体方面,而静养指心理方面,动中有静,静中也有动,更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