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过了,《心经》是观自在菩萨给舍利弗尊者讲课内容的文字记录。而在这句里,提到观自在菩萨时用的是第三人称,不是第一人称,也不是第二人称。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我们本可以没有肉体的束缚,心自由自在,只因烦恼牵绊。可却本末倒置,让身体成了主人。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一样,永远追不到。瑕满人身唯一的意义就是冲出轮回的工具,倘若太过纵容爱护自己,等到它罢工时,自己又将安立何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 ,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个字也没有更改;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几日前,因琐事烦心。清晨抵达办公室,便静心读下十余遍《心经》,心中烦恼皆去,对事能够坦然面对。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却是佛家的重要经典,全经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因此,历代书法家也喜欢书写这部经典。
之前看到有人说书法要和艺术分开看,比如欧颜柳赵的字,那叫书法,而张旭、怀素的字那叫艺术,是类似抽象画的艺术。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想大多是因为他们只把端庄秀逸、容易辨识的字称之为书法。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狭隘的,书法并不仅仅只是端端正正,也可以是巧拙奇崛的。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书写《心经》的人是说也说不尽呀,其中不乏是名家手笔。以下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于右任《心经》草书,写于1944年。【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于右任【2】四十四年五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于右任【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4】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5】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6】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7】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8】如是。
王少琳 男 出生1956年3月,祖籍,山东省荣成市。供职于烟台市福山区经信局。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