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个老人,耗尽一生精力,和稻田较劲,汗水浇灌出养活全国14亿人的“生命种子”;另一个老人,隐姓埋名几十年,钻进暗无天日的实验室和深海之下,只为了让这个国家不再被欺辱,让我们拥有护国神剑。这两位老人,就是袁隆平和黄旭华。一个让中国人吃饱饭,一个让中国人挺直腰杆。
现在很多人吃饭都有浪费的恶习,人们早已不知道饥荒为何物、饥饿是什么感觉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大米是最容易获得、最不缺少的东西,然而就是现在最容易得到、最不缺少的东西在以前却是千金难买的稀缺资源,在饥荒遍地的年代,有钱买不到大米,一粒粮食千金难得…
袁隆平,一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一个让亿万人民敬仰的人物,一个用一生追求和奉献的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当她走出门时,魏景濯已经醒了,他本就浅眠,当苏莞坐起来时,他就已经知道了。他看了一眼自己僵硬的胳膊,面无表情的脸上多了一丝无奈。好半天他的胳膊才能活动,也不知道她平时是怎么睡觉的,一会横着,一会紧紧地抱着他一条腿跨在他的身上。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抱枕。
辛丑年,岁夏,小满后一日,大理地震,青海地震,袁公升遐于长沙。作为一个晚辈,我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袁爷爷,我只知道,从我在80年代末出生之后,就从来没有饿过肚子,我的父亲当时在粮食局,负责粮食的征收工作,只要是在家吃饭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个规矩,不准剩饭,哪怕是真的吃不下去了,碗里的饭也要留下来,下一顿热热还是得自己吃完。
△点击观看原创微视频“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这是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9月7日,他的90岁生日会上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让这位身披无数荣誉的老人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这个问题在中国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包干、邓小平。他们的说法是,改革开放后,小岗村人敢为天下先,在“秘密契约”书上按了红手印搞了大包干,促进了粮食大幅度增产,中国人民才最终填饱了肚子。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为了悼念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我于24日早晨六点过就在今日头条发表了《由袁隆平院士的去世想到的》图文,紧接着别的网络媒体也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