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科学是严肃的,不懂得就要问,不要模模糊糊,横凌两可,要有寻根究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湾去世,留下“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的话语,这清楚地勾勒了他的一生:不断挨骂,不断获得新骂名,从“走狗”到“反革命”,再到“人民的敌人”,他仿佛是时代的公敌,人人都可以骂上两句,然而在谩骂声中,那个
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在胡适身上,至少有三点,让我们受益无穷:时代的缩影:从1917~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
一对老人,逝去后被人们视为恩爱典范:从年轻时他向她飞鸿求爱的浪漫到暮年里她为他梳理一生的温馨,其间55年。他为她写下无数美丽的文字和动人的诗,她为他付出无限美好的年华和多彩的梦。但是,多么悲凉的“但是”,虽然相敬如宾了,虽然相濡以沫了,却真的相知相忆过吗?
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所以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当年,胡适在赠言北大
作为朋友,胡适交友遍天下,上至达官显贵如蒋介石李宗仁,下至贩夫走卒王二袁瓞,都在胡适结交范围之内。公开场合见蒋,有傲性的胡适秉持“见大人必藐之”的原则,翘起二郎腿,顾盼自若,反倒是蒋介石正襟危坐,毕恭毕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