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养鸬鹚捕鱼原本是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独特捕鱼技术,古代南方不少渔夫都靠这些小鸟才能养家糊口,然而,现在社会发展之后,鸬鹚捕鱼却被下令禁止了。有人说鸬鹚捕鱼污染环境,也有人说这种方法对鸬鹚太残忍,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禁止驯养鸬鹚捕鱼呢?
去过漓江和龙虎山的朋友应该对这张照片印象深刻。竹排上穿着蓑衣的老人和鱼鹰。鱼鹰 捕鱼2010年入选了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仅仅是江西、广西,我们安徽也有很多地方有驯养鱼鹰捕鱼的传统,灵璧县的浍沟镇每年还有鱼鹰捕鱼节。
南海的鱼类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其中西南中沙群岛海鱼的鱼类高达2000多种,其数量位居我们四大海区之首,南海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鱼种,当然也少不了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鱼种,比如:鸟类会吃鱼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是个很普通的常识,但是在南海有一种怪鱼,酷爱吃海鸟,为了捕食甚至学会了“飞行”
近日,生态摄影师在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燕鸥捕鱼的超清影像。河燕鸥飞行起来非常飘逸、灵动,极具美感。它们会在空中作出很多高难度动作,通常在“急刹车”后扎进水中捕鱼。在捕到鱼后,它们会在空中将鱼吃掉,雌雄鸟之间也会相互喂食。
传承了上千年的鸬鹚捕鱼,其危害有多大?为什么渔业管理部门要禁止使用鸬鹚捕鱼?鸬鹚在某些地方被称为鱼鹰,千百年来鸬鹚都是我国渔民的好帮手。鸬鹚的驯化历史很悠久,据说良渚陶器上就有关于鸬鹚的刻符,这表明华夏民族的先祖早在几千年前就会用鸬鹚捕鱼了。
今年11月,美国摄影师戴维斯在马里兰州自然保护区拍到了一张“外星人”般的照片:一条蛇鳗鱼在飞行的苍鹭身上晃来晃去。一开始,戴维斯以为是苍鹭捉住了蛇鳗鱼或者是蛇鳗鱼咬住了苍鹭,可在仔细观察了照片后他发现,是蛇鳗鱼从苍鹭的肚子里钻了出来!
北首岭鸟衔鱼细颈瓶史前遗珍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河南许昌襄城县境内的北汝河,回环曲折,与南面沙河的交汇处便是崔庄村。这里的村民祖辈大多驯养鸬鹚捕鱼。7月初,两岸白沙翠柳,71岁的崔大汉和三位好友携带鸬鹚架舟北汝河上,喝起声声质朴高亢的渔歌,令人驻足。崔大汉和老友捕鱼鸬鹚,为鹈形目,体型稍狭,体长二尺许,每只成鸟约3~4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