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月6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负责人,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先生,于2025年2月6日在洛阳去世,享年86岁。
考古发掘中如何辨别野猪家猪?辨别野猪和家猪,考古学家有妙招,他们从猪的形态特征、食物来源和死亡年龄入手,揭开更多人类和猪的秘密。大型考古纪录片《后李》1月18日 21:17山东卫视两集连播,1月19日8:05 山东卫视重播。
■ 吴世渊1997年,郑嘉励25岁,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两年。主业考古之余,他是个“文学青年”,写了一组古物杂文,见于《杭州日报》副刊。年轻人的气质,总是活泼。写鼎、写铜镜、写弓箭,科普之余,插科打诨,在当年的报章上,这是新颖的文字。
9月12日,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做客名人大讲堂,以《尊罍之路——公元前16-11世纪长江与黄河间的文化互鉴》为题,以青铜器为切口,细说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表现与影响。他说,对于三星堆,学界达成的共识,就叫祭祀遗存坑。
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布讣告称,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先生,于2025年2月6日在洛阳去世,享年86岁。讣告全文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负责人,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先生,于2025年2月6日在洛阳去世,享年86岁。
“说来也不难,这其实就是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原理很简单,大家想学吗?”7月9日上午,“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陕西站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西安。记者团来到陕西考古博物馆采访。刚一进门,工作人员就吊足了一行人的胃口。
今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考古,在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看来,一度非常神秘。近日记者在与中国考古学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
【图书评介】 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唯一绵延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何时又是如何起源、形成的,相信很多人对此充满好奇。
【著书者说】作者: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但它研究的却是遥远的过去,时历千古,纵横万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用在它的身上最合适。20世纪离我们最近。研究考古学史,这段最重要。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心同五千年看良渚。五千年前,宏伟庄严的古城在此拔地而起,稻谷和着先民的汗水从土地里萌芽,纹饰神秘的玉器在先民手中紧握。良渚,以时间的厚重书写着文明的一撇一捺,掌握着文明根脉的关键密码。良渚之风,何以拂向东北高校?二者又会发生哪些奇妙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