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项立刚自述,他曾经是一个文科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后来弃文从其他的了。为何弃文不得而知,但从他最近发文来看,不管他弃文是不是无奈选择,总之可以确定是正确选择,因为他根本不懂文学的价值,尽管文学价值其实显而易见。
而相较于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离寻常百姓最近,也最容易引发现象级.话题的奖项。就像每年春天的奥斯卡金像奖会引发全民热议一样,这几天,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普通人,都在兴致盎然地猜测着、讨论着诺贝尔文学奖。
前不久,公布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后,在国内又掀起了诺奖热。从实际情形看,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经济学奖四项奖都很正常,出色地发挥了人类探索科学奥秘、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激励作用,而遗憾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与诺贝尔和平奖的作用逊色的多,其客观性与公平性屡遭世人吐槽,尤其是文学奖发着发着就变了味道,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跌进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泥淖,凡是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抹黑所在民族的文学作品,再加点“创新”佐料,获诺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
瑞典时间10月7日,瑞典学院宣布,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花落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布拉扎克·古纳,以表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具有同情心的关注”。阿布拉扎克·古纳出生于1948年,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长大,并于1960年代末作为难民抵达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