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淮海在战役结束后,我军已经解放了江淮和的黄淮的广袤地区,部分先头部队已经进入皖西等地休整。华野的先遣部队甚至已经在杜聿明集团被歼后一周内已经解放了合肥和苏中等地,再往前一步就能饮马长江。而长江的对面也仅剩汤恩伯东拼西凑而来的20-30万散兵游勇。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1948 年 1 月 22 日,粟裕向中央发电,建议暂不过江,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济南战役中,粟裕认为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逐渐成熟,于 1948 年 9 月 24 日 发电给中央军委,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
这个观点小编不敢苟同,首先,“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说是后人杜撰的,这句话出自《粟裕传》,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系列丛书的一部分,记录了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开国功勋们的丰功伟绩,是权威的史学资料,说是正史也不为过;
三个纵队暂时不过江打大仗的战略策略是粟裕向中央提供的,同时中央也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没有豫东战役的成功可以说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其实从当时的豫东战役来看,不管是从兵力,指挥,战法等等方面来看豫东战役更像是淮海战役的一个预演一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淮海战役。
文/匹夫编辑/匹夫前言俗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在解放军的队伍中,却有一个人敢三次“抗命”,他就是拥有“战神”之称的粟裕。1948年解放战争正值关键时刻,毛主席为了解救深陷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决定派粟裕渡江南下,吸引国军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