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沟太极拳祖庙门口,有一座雕塑(见下图),我认为太极文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曹丕在三国时期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典论论文》,开篇第一句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有史以来,有敢称自己是“第一”的文人吗?我没有发现!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说略》集解。【原文】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上述情况在打手中是很常见的,很多人由于不会用靠法,就只能是不给,还流传着“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的秘诀,如果懂得了靠法之妙,就不会感觉有什么不便的了,实际上真正的秘诀是“给点给面在人,便与不便由己”。
练太极拳讲究“心为令,意为帅,气为旗,腰为露,”所以,松腰时一定要用心发指令,在意念的带领下,引领着内气往腰部命门穴,去邦助松腰,头顶百会穴往上领,身体保持立身中正,身正气节顺,气往脚底涌泉穴,头顶百会穴,腰部命门穴,脚底涌泉穴,先练站无极桩,把气下降到脚底涌泉穴,慢慢腰就会松下来,什么都不要想,傻傻站半小时起,就能找到气往下走的感觉,太极拳松透形体关健一环,也是太极拳练灵劲上身的功夫,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经常进行本法练习,能有效调整周身气机,对治疗全身疾病有神奇效果,能排除身体上的一些不良反应,纠正因锻炼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练太极拳有邦助作用,
太极图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主要即是在小腹部位——下丹田内以意行气,有如转动立体的太极球。即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可逆可顺,可正可隅,从四面八方各个角度方位作任意引导,以配合拳势动作作太极球的转动。
前言:上期内容被头条推送的留言打断,想来是个好事,反对者的留言,正好证明文章的内容点到他们的痛穴了,就像小孩子上学一样,当书发下来,老师对书中的内容,不给予讲解,让孩子们自学,如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一定会跳着脚地说,老师不务正业,没有尽心尽力的教育孩子,而不会苛责孩子没有悟性,只会说老师不敬业,怎么到了他教太极拳这里,就颠倒过来了呢?
内劲是怎么发出来的?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说略》集解。【原文】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解曰】内劲,是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共同特点,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前文讲过,当你的太极内功修炼达到气势鼓荡,精神内敛的境界,就已经具备四两拨千斤的内功基础了,但要在实战中能够用得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还需要熟练掌握发劲的技巧和精妙,因此,祖师接着传授了发劲的真传秘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太极往事系列——吴门那些事意走人先目录:吴式太极拳鉴泉太极拳社吴氏太极拳历史溯源吴氏知名传承人(南派第三代传人第四代传人)北派吴式太极拳传承概略吴式太极拳传承谱继承与发扬吴氏太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门传闻逸事吴门内功不传之秘第一篇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