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系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位于侯家庄西北岗殷王陵东区),1984年9—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出土该鼎的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葬编号为84AWBM260。
商代晚期的青铜大方鼎,因其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被称为后母戊鼎。大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
考古发掘表明,在夏人的活动中心——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并且出土了爵、斝、鼎、盉、铃、戈、镞等青铜器,还有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铜饰,又发现了炼渣、熔铜坩埚碎片、陶范残片,说明夏代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工匠们正在完成一项大型工程——铸造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这在当时堪称尖端科技。从最初采矿、冶炼,再到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型,过程漫长。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铭文“后母戊”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