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来朝堂之上的君臣唱和,大体上也俨然是按照唐太宗心中所想的那般,尤其是在长孙无忌的“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的状态下,彻底将李治请到了储君之位,于此庙堂与江湖,也能得以相安,这也能够算作是百姓之福吧。
就拿母亲而言就有多种不同称谓,亲生的“生母”;嫡子女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庶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如果还雇有奶妈的就会有“乳母”,另外若生母早逝的话,父亲还可能会给孩子指定一个“慈母”。这种繁杂的关系就形成了“共母”现象。
从废太子李承乾到青雀李泰,再到真正安邦定国的李治,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嫡生三个儿子里,都是有真才实干且真正弄出一片风云的时代人物,他们出身于帝王家,勤于一生的帝王事,如同青雀李泰,诗词歌赋,文采飞扬,如若不参与夺嫡党争,或许他会是盛唐时期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不尽然会是那个工于计谋的夺嫡王侯。
唐以前,皇储制度主要是皇室内部的储君选拔制度,到了唐朝,皇权已经相当成熟,皇储制度也是如此。从时间上来说,唐朝皇储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唐朝前期的皇储制度、唐朝中期的皇储制度和唐朝后期的皇储制度。
唐太宗的十四子及生母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的人生结局甚为凄惨: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沦落而死。
人们记住的总是“但是”后面的转折,如同好不容易爬上高坡,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这个陡峭的下坡,不由分说把你掳住,一下子就滑到了谷底。7世纪中叶华夏和四夷的君主李世民的身体也是这样,前半辈子叱咤风云,军事政治纵横捭阖。
太子者,国之储君,未来政权的承继者,可谓地位殊荣至极,风光无限,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如履薄冰,是战战兢兢,对于大臣而言,是君,对于君王而言,就是臣,兼而有之的两种身份,又是其余王子觊觎的对象,可以说为太子者,处境也并非那样完美,今天我们关注一下,古代那些功败垂成的太子们。
“代父从军?!代父从军!这个逆子!气煞我也!”太极宫。甘露殿。李世民低着头咬牙切齿的小声嘀咕道。殿中一众文武大臣眼观鼻鼻观心,丝毫不敢发出半点声响。宋朝之后的朝廷大臣皆喜欢参与皇帝家事。可是在大唐贞观年间,却无异于找死。
名正言顺自古以来就是奉行之道,名正则言顺,普通百姓也得讲究个名份,更别说一国皇帝了。当上了皇帝,那就不一样了。身为太子,离皇帝才差一步,但是历史上就有那么些可怜的人,仅离皇帝大位一步之遥,最终却只能是失败告终。
千古明君古来也未有几人,而唐太宗却是用对自己的高标准来标榜和规范太子,这自然使得太子身心上压力倍增,终究是小小年纪,叛逆期中,在老生常谈的乏味的劝谏中,李承乾生出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疏通才是其成长的关键,可是换来的却是更加频繁的规劝,娈童称心成为了其日常最主要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