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传统与文化 ·【导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会不会吃亏?学习传统文化是小孩的事等问题。《南阳晚报》记者张晓鹏带着许多疑问专访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余莉教授。
转载于《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篇幅略有精简。提要:从“家”“国”二字的文字学渊源看,“家”“国”表示的是大小级别不同的治理或管辖地域,但在此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域中都有相似的政治架构和社会功能。
刘余莉,女,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在国内的《哲学译丛》、《齐鲁学刊》、《世界哲学》、《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北京日报》理论版头条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精神文明导刊》、《青少年导刊》、《思想政治研究》等全文转载。
刘余莉是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弘扬,代表著作包括《政德》《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文化五讲》《群书治要十讲》等。
7月29日下午,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联合举办的“科学一百年”专家院士大讲堂继续开讲,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刘余莉教授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专题讲座,共有自主报名选学的处级、科级干部370余人参加。
2024年3月16—17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新闻发布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群书治要》公益讲习会。《群书治要》作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越来越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7月3日,以“传承中华经典,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首届《群书治要》文化沙龙在北京举行。本次文化沙龙活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办,中国企业网·经济文化频道、人文和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赛洛城大益茶、辽宁科英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协办。
当前,增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目标,而作为民族之根本的传文化,自然是中华文化的重中之重了。如何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合,创新?如何让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发挥更大作用?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持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