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第十一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该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介绍,我国癌症筛查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覆盖人口逐年增加。肿瘤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每年降低1.3%,尤其是我国传统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来源:【濮阳日报】记者1月24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张云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发表成果,介绍了基于多功能仿生纳米受体的NanoTAC技术,以及在利用NanoTAC技术靶向降解突变p53的癌症精准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已由2015年的40.5%上升至2022年的43.7%。但同时,癌症总体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健康中国,呼唤一条适宜国情的癌症防治之路。如何更好遏制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姬薇)近日,第十一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逐年上升,从21世纪初的30.9%上升到2015年的40.5%,如今已经达到43.7%。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张静 梁小燕)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了靶免治疗时代。“这为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日前在论坛上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肿瘤治疗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新网11月15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11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在会上表示,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癌症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
最近,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英文期刊《癌症科学进展》,发布了由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等担任通信作者的研究论文,论文中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我国人群总体癌症年龄标准化5年相对生存率为43.7%,我国总体癌症和多数癌种在癌症控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报北京电 (记者熊建)第十一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 创新驱动 高质发展”,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肿瘤学会、北京医创肿瘤防治研究基金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已从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如期实现了健康中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开展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越来越多的早期癌症患者在筛查时被发现。
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胡旭阳 摄影报道12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周”系列活动在成都成功举办。在活动中,《生命至上:中国肺癌外科领军人周清华教授》新书正式面世。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经济负担,也是当前社会重大民生“痛点”之一。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以下简称“宣传周”),本届主题是“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
中国排名前五的发病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占总数比超过了60%,这几类五年生存率在10%到20%左右。相比,美国只占18%,平均生存率也在10%-20%之间。美国发病率前几位的为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子宫体癌、甲状腺癌等,占比超过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