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山西省学术性大刊《名作欣赏》第2期刊登了余光中的批评性文章《论朱自清的散文》。再看我们都熟悉的那篇《背影》,余光中是怎么说的:余光中对于古文言的拿捏和白话文的掌握,显然高于朱自清,看看下面这张:分析很有趣,也很独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选段《背影》要被踢出课本?
更是直言不讳地评价出了鲁迅的作品并非十全十美,沈从文钝拙,朱自清仅是学生水平。在余光中看来,鲁迅的作品似乎并非十全十美,他虽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作品过于偏激,太过于晦涩难懂,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代著名散文家余光中在台湾撰写《论朱自清的散文》,炮轰朱自清《荷塘月色》“浪得虚名”。因为文中大量运用“不高明的比喻”,反复提及“女性意象”,流于“低俗”,并且行文“为了白话而白话”,啰哩叭嗦,毫无趣味。
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春》已经成为中国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荷塘月色》。在这场政变中,国民党对共产党、国民党的左派势力以及革命群众大肆屠杀,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以及他的好朋友李世炎,都在这次政变中牺牲,这场屠杀残杀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数万人,这场政变之后,中国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国共合作也自此破裂,社会上危机四起、民不聊生,动荡不堪。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收录进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等。
“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的读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余光中:“《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