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上破解在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性难题,到用大型网箱验证在黄海养殖鲑鳟鱼类的技术路线完全可行,到商业化养殖“第一捞”出海,到三文鱼大规模深远海养殖产业化,“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这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在最终迈向千亿产业的长途跋涉中,中间要经历多少“惊险的一跃
在海洋渔业这条万舸争流的航道上,青岛正在朝着深远海进军。当下,我国海洋渔业迎来新一轮产业变革。海洋工程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在颠覆传统海洋养殖模式,重新定义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潜能,以大型养殖工船与网箱设施为基础,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逐步兴起。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8日讯 周长180米,高度68米,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表面积接近2个足球场大小,足以养殖30万尾三文鱼。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的基本数据。
新春伊始,各地企业火热开工,力争“开门红”。位于江苏南通的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国家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聚集16家全球知名海工企业,60多个创新型高端海工产品从这里扬帆起航、驶向深蓝。近日,记者走进园区,进行实地探访。
《福建日报》2024年12月11日08版核心提示冬日,海风呼啸,福建尤其猛烈。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福建沿海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00多天,“海边风大”的印象深入人心。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资源禀赋,是受其限制故步自封,还是加以利用乘风而起,关键在于主政者的智慧与魄力。
近日,2022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4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系列活动:格致论道·湾区第20期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本期讲坛以“破局”为主题,邀请5位不同领域的嘉宾,分享他们在散裂中子源、时间由来、冷泉生态、海底火山、红树林保育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故事。
图为“雪龙2”号停靠在新西兰港口进行无接触补给。新华社发(孙晓桐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用好海洋资源禀赋,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强化基础研究,摸清海洋“家底”;开发海洋资源,要紧密贴合科考一线对技术和装备的迫切需求,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从浅海走向深蓝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洋管理逐步规范2023年全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900亿元海洋经济释放澎湃动能“青皮子离水烂,满园子都是草。”提起24年前的芝罘岛冷藏总厂,烟台海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军用一句顺口溜描述出当时厂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