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勉县公安局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不负厚望,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常态化开展涉林、涉湿地生态要素管控,强化部门协作,实现联保共治,突出法治宣传,强化技术应用,严打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呵护母亲河——汉江,守护“一江清水送北京”。
10年前,一项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开始运行。南水北调,一个无人不知的词语,它解决了北方至少1.85亿人口的用水需求,也改变了沿线45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和自然生态面貌。但也有城市为了保证水源,“放弃”了诸多发展机遇,也有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来源:【三秦都市报】安康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为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建行安康分行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设要求,以金融活水为笔,在秦巴大地奋力书写生态保护“绿色答卷”。
6月23日,三秦大地,暑气蒸腾、酷热难耐。这天上午,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天汉湿地公园时,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汉江在公园如玉带般穿城而过,景色绮丽。汉水女神雕像与天汉楼遥相辉映,环顾四方,蓝天白云,清风徐徐,芳草茵茵,碧波荡漾。
1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暨中央驻渝媒体看城口座谈会在重庆市城口县举行。据城口县县长董奕锋会上介绍,城口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重要水源涵养地,每年有20亿立方米的任河水汇入丹江口水库,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送往北京。
楚建锋(教师、杂文家)在“利人水利”中,汉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水利奇迹——被世界灌排委员会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汉中三堰”,就是古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汉中三堰”是依托汉江上游两条支流褒河、湑水河而建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
六月二十三日,志愿者在汉江源开展志愿活动。申东昕摄“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又名汉水的汉江,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肩负着引汉济渭、南水北调(中线)的使命,为约1亿人“解渴”。6月23日,在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只见园中荷花盛开、绿树环绕、碧流如镜,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十堰9月3日电 (张倩龙 李乐诗 刘宏伟)“堰水进京”铁路物流首发专列3日9时30分从丹江站发车,经汉丹线、焦柳线、京广线,开往北京大红门站。此趟铁路专列装载1500吨武当山水,行程1092公里,历时3天,将南水北调源头水运往北京。首发仪式现场。
汉江古又名汉水,是我国最长淡水系长江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在汉江漫长的旅途中,非常热闹,不但有历朝历代百姓们的取水喝水洗衣等声音,小木船、竹筏、大帆船、铁甲船等往来繁忙运送货物声音,刀兵相见的激烈战斗声音,还有由汉江沿岸生活风俗而产生的婉转百回的民歌声,更有淘金人们疯狂采挖金银珠宝和砂石资源的财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