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开学季,不少孩子还沉浸在假期外出游玩、晚睡晚起、大吃大喝的“假期模式”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时精神萎靡,这些孩子可能是中了“节后综合征”的招。日前,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医生崔俊强为家长支招,帮孩子快速回到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开工首日,一些市民出现失眠、犯困、浑身无力或是感到焦虑、烦躁不安,甚至觉得吃饭没胃口、消化不良,这可能是节后综合征在作祟。福州心理专家提醒,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作息调整,加上适当的运动、放松和休息,大多数人都可以逐渐适应并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和同学的激励,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假期里反而会形成更严重的学习压力和焦虑。”“孩子整天在家中,实际的社交活动大为减少,孩子缺乏对外沟通,变得沉默寡言。”“假期熬夜、缺少运动等行为,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挑战,同时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开学在即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节后综合征”找回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本期“你好·心理”将由精神卫生科医师崔俊强带您了解如何帮助孩子顺利从假期过渡到开学爆竹声中一岁除,祥和喜庆的春节已悄然离我们远去,难得从繁忙的工作、学习节奏中解脱出来的人们已陆续返回“浪浪山”。
老师们、同学们,虽然不舍,国庆假期还是到了最后一天,在大家即将返校上班、上学之际,这份“假期戒断”疗愈指南请注意查收。“节后综合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精神懈怠、困倦乏力、头晕、不明原因的恶心、食欲不振等;健忘、走神、上班和学习效率低、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症状。
8天的春节假期结束了,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是不是还不太适应?如何调整?记者就此采访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覃信医生。长假后,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精力不集中、情绪不太好等现象,甚至有些人会感觉心慌胸闷,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今天是正月初四,春节假期刚刚过半。不过有些人已经开始焦虑,说自己患上了“节后综合征”。什么是“节后综合征”?又该怎样正确面对“节后综合征”?今天的朝“问”健康,我们就一起跟随专家来学一学。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顾天成)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许多人开始重返工作岗位,然而,不少人感到精神不振,甚至出现胃胀、胃痛等消化系统不适。这种在长假结束后重新投入工作所表现出的身心不适,可能是“节后综合征”。
大众网记者 段正浩 通讯员 王碧辉 济宁报道头晕、疲乏、焦虑、工作效率低,春节长假后,如果出现这些问题,那很可能是得了节后综合征。节日期间多数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节后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就容易身心失衡,出现一些不适症状,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大人们习惯了晚睡晚起、大吃大喝...开学前,孩子没有调整好状态,不爱上学。这是由于很多人在假期里沉溺于暴饮暴食、熬夜娱乐等活动所造成的体能和精力透支,影响个人生理代偿和心理调节能力,诱发的身心适应能力下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