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伊朗千篇一律,以前的伊朗丰富多彩,这是伊朗人不能直说的感受。伊朗跟中东阿拉伯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曾经非常开放,一战后的伊朗由巴列维王朝统治,开始向土耳其学习向世俗化转变。英伦贵族风格俄巴列维家族西方觉得孺子可教,又能制衡革命后的苏俄,就给了伊朗一些支持。
伊朗给中国人有不同的观感,“反美斗士”、“石油大国”、“政教合一”等标签贴其名上,推动妇女权益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过被头巾蒙住的波斯美女则无不令人惋惜,事实上,早在伊朗革命前伊朗曾进行过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力图将伊朗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中东强国,特别是妇女权益方面的改革则让一些保守者痛批,这场改革被称为“白色革命”,改革的推动者便是1979年被伊朗人民推翻的巴列维王朝,可在推动改革之前,伊朗的现代化奠基者即巴列维王朝的建立者礼萨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
不过付出的代价就是盟军驻扎在伊朗以维护源源不断地物资经伊朗送往苏联,伊朗铁路网和一半的卡车被盟军控制,导致工业设备和粮食运输受限,人民生活成本增加了700%以上,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数百万人丧生,由此可见正义在肮脏的战争中是模糊的,伊朗的牺牲换取了盟国战后撤军的承诺,1943年伊朗对德国宣战后,三巨头在德黑兰会议上再次就伊朗领土完整作出承诺,不过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到来,伊朗想摆脱他们并不容易。
在这个时期,伊朗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取得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显著成就,但也引发了深刻的危机和冲突,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成为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流亡王子礼萨·巴列维在纪念父亲逝世40周年的致辞中提到了他父亲在离开伊朗前流下的眼泪。谈到父亲的眼泪,礼萨·巴列维在视频留言中指出,“那些眼泪今天从穷人的眼睛里,从农民的眼睛里,从老师的眼睛里,从街道清洁工的眼睛里滴下来,他们已经失去了经济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