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衰是东晋人,他才华横溢,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有一天,吏部尚书郎桓彝看见褚衰,眼睛就盯住他不放,半晌才缓缓的笑着说:“哈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看褚衰是皮里春秋,虽然口头上不表示什么,心里却是非分明,极有主见,身上一股浩然正气。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桓茂伦即晋朝权臣桓温的父亲桓彝。他这句话是评说诸裒的。诸裒是东晋人,年轻时便显露峥嵘,但他有个特点,一切事务都处理得非常漂亮,但就是不爱说话,为人十分谨慎。
褚裒(póu),字季野,东晋名士。《晋书·褚裒传》称:“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yì)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2023年6月13日,99岁的著名艺术家、作家黄永玉先生因病逝世,散文集《还有谁谁谁》成了黄老人生最后一本书。 黄永玉在《只此一家王世襄》一文中曾如此写道:“有朝一日告别世界的时候我会说两个满意:一、有很多好心肠的朋友。二、自己是个勤奋的人。
清谈,本是何晏开创,时间大约在曹魏正始年间,前面已有介绍。西晋老臣卫瓘在曹魏正始年间,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后到外地辗转任职十几年,大约276年,五十多岁时回到洛阳,听到乐广等人的清谈,说我当年跟着听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清谈,非常美妙,觉得此生不会再有这种机会了,没想到,在乐广这里又听到了。
《儒林外史》的写法,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皮里阳秋”,即“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一开始把它和晚清的《官场现形记》等一并归入“谴责小说”,后来决定将两者分开,《儒林》被特别定义为“讽刺小说”。
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周汝昌先生《红楼十二层》“第十层”“《红楼》索引”中,打头一篇文章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薛蟠介绍:“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