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日记》是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翁同龢。這些日記中有號稱「晚清四大日記」者,它們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以及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
1878年的广州将军府(位于今中山六路)。(资料图/图)同治末光绪初,珍妃兄长志锐、志钧居住广州数年,为其伯父、广州将军长善管理家务。江西才子文廷式生长广东,入长善幕府,与两兄弟友善,后走珍妃的路子,为光绪帝超擢重用,形成“帝党”“后党”之争。
#秋日生活打卡季#(紫禁城 养心殿)清朝的第十位皇帝,是同治。同治驾崩的时候,只有十九岁。英年早逝也就算了,这哥们还一个儿子也没留下,相当于说是同治这一脉的子嗣,直接就绝了户了。而且,同治上边的皇帝,是咸丰,而咸丰也就同治这么一个儿子,同治一绝户,就代表着咸丰皇帝也绝户了。
晚清时代苏州怡贤寺僧人释云闲好古琴,亦善书画,有《枯木禅琴谱》传世。本文追溯了释云闲与江苏文人雅士潘钟瑞、吴昌硕、翁同龢等人的一段段交往旧事。“从(天平山西南鸡笼山)无隐庵出来,再循山麓登中白云,倚石稍息,至下白云,煮泉清话。山僧云闲能操琴,作小楷......壁间有茶磨山人诗。
内容简介徐乃昌(1869-1943),字积余,号随庵,室号“积学斋”,安徽南陵人,徐氏是晚清民国教育名流,对近代江南地区的文教事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作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学者,他曾多方觅求与收藏珍贵古籍、碑刻,校勘出版多种珍贵古籍。
晚清礼亲王世铎任领班军机大臣十多年,为清代最无权的“宰相”之一。世铎亲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庚子事变等大事,无所献替,因未随慈禧西逃而去职,1913年寿终京邸。《清史稿》中,世铎小传只列在“诸王传”礼亲王杰书之后附载,极为简略,本文为第一篇较为详细的世铎传记。
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不过同治登基之后,母慈子孝的场景,并没有在紫禁城中上演,两人之间的关系反倒是势如水火。同治虽贵为皇帝,却没有做过任何一件成年帝王该做的事情,他的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传世汉《曹全碑》最初拓“因”字未损本,历来著录各家,皆首推今存上海博物馆的清代沈韵初、顾氏过云楼递藏之本,王壮弘先生《崇善楼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0月)中,即专列“郃阳令曹全碑(城外本)”条,其中记曰:“因”字未损本,余见长洲顾氏过云楼藏沈韵初旧藏并跋本及沈雪庐本。
光绪四年十月至年底间,朝堂之上曾有几项看似平常的人事调动,或不引近代史研究者之注目也,但若究其实,则互有关联,且为南北派系倾轧又一回合也。此连串发展,以沈桂芬及北派之“代理人”荣禄为双方。此连串事件,亦反映南北之争牵涉面愈广,与其性质之愈趋恶化。本节即以此线索来探讨。
晚清学者吴大澂(1835—1902),曾任广东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时,率领湘军出关御敌,兵败被革职。 古籍整理工作,夸张点说,素来正确无功,理所应当,讹误有罪,十恶不赦,甚而上升到人身攻击,这是不值得提倡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