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是唐朝贞观年间编撰的,导致《晋书》不得不避讳唐朝皇帝的名字。有意思的是,贞观年间编撰的《晋书却没有避讳“世”和“民”两个字,比如《晋书》的第一个段落就写道:“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甚至编撰《晋书》的史官都在“史臣曰”里明确写道:“故民咏维新,四海悦劝矣。”
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全书一百三十卷,其中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整个晋朝从泰始元年至元熙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史事,并追叙晋室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与东晋并存的五胡十六国的史事。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的修撰或重修、改撰,是在国家统一局面下由朝廷主持的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八部正史,占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原作者:谢玩玩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李白有首《行路难》,末尾说“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化用的是西晋张翰的故事。张翰这故事很有名,后世专有个词叫“莼鲈之思”。
1,➤➤➤《汉书》班固东汉:“宛,莽曰南阳”。王莽之前和王莽之后,都不承认宛县叫南阳。2,➤➤➤《先贤传》三国魏晋时期{起源于东汉初的《南阳风俗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1996年5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共同举办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北京大学祝总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大渭、张泽咸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
在当代文学理论语境中,“诗学”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文学理论概念,一般指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用法,意谓“论诗的技艺”,也泛指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如法国让·贝西埃等主编的《诗学史》所使用的“诗学”概念,涉及到的实际上是西方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