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事业有成,婚姻美满。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有时候孩子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甚至会面临离婚的危机。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是该干涉还是放手?是该责备还是安慰?是该指责还是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和无奈。
电视剧《底线》中,有这么一句台词:爱,明明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却总是给人世间带来痛苦…身为法官的方远带着叶芯上门调解,一方面,这是方远的职责所在,另外一方面,被告的徐天,是他师妹宋雨霏曾经的爱人,两个人现在,还藕断丝连。
如果说哪篇散文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那无疑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只是父亲送儿子乘坐火车,然后去月台上买几个橘子这件小事,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仿佛就在我们面前,父亲肥胖、笨拙的身影,永久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漫长的沉默里,偶尔响起的只言片语,构成了中国式家庭和父子关系真实而典型的一个剖面。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中国式父子关系也正普遍发生着迭代。传统意义上“如山”的父爱正被解构,父亲不再因无法给予而逃避,孩子亦不再因承受重负而受伤。
江苏省诗词协会的渠大白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亲情题材一直是前人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角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写亲情往往是和故乡联系起来,“在这些关于亲情的诗词作品里,我们会发现专门写父亲的作品不是特别多,名篇也少,而且很多都是‘父母’二人一起,不像描写母爱的《游子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中国的诗词史里找到一些与父亲形象相关的作品。
武帝感悟,说:“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公当遂为吾辅佐。”光武帝废黜郭后,郅恽进言:“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