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南怀瑾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身为一位读书宏富、贯通儒释道、修行颇深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人生有着很多的精彩议论,每一句都体现着他的学问和修为,每一字都体现出一种通透的质地。
相信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让很多人因此而迷茫无措。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国正统文化的传播者南怀瑾先生就曾说过这样一段与世人认知背离的话:“世界上能干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所以一切人,越能干,越多才,越自求速死。”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切唯心,你是什么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间万物各有命数,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过是自己罢了。佛门常说:"境由心转,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报必然不同。南怀瑾少时不仅习武还研习诸子百家之学,他曾于抗战之时投笔从戎,亦曾在战争之后隐遁峨眉。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
自科技快速进步以来,人心日渐复杂,各人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去看待世间万物。每个人都将随口吐出的无意之词当作是别有用心。一. 凡事切勿看得太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亲戚间的随口攀谈总是被各路网友拿来调侃,东家儿子出国留学,西家女儿嫁得好郎君,你家儿子收入多少,我家孩子刚刚毕业。
学佛修道的人都在追求“悟道”,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呢?我们悟道究竟是为了悟出什么?所以南怀瑾大师告诉我们,在《华严经》里,你叫它道也可以,叫天地,叫上帝,叫神,佛,主,等等都可以,都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实际上就是指实相般若的道体。
自魏晋时期起,外来边缘化的佛学抓住当时的学术真空期,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发展壮大。儒学的驯化以及道家的虚无都尽被其吸收,又颇有眼光地抓住世人畏惧死亡的共性,创作出了前世今生以及轮回不断的理念笼络住大批信徒。
文/小婷半清世人对南怀瑾的评价褒贬不一。认可他的人尊称他为“国学大师”,说他一生都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家国情怀。不认可他的人,说他做的是“假文化”,不过是哗众取宠之辈。但是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这样客观评价过南怀瑾:南怀瑾为奇人,虽与严谨学者异其道,但其修养确有高人之境。
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