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拿完报告后,都会查看一番,虽说看不懂,但仍然还是要看,而他们看的都是指标箭头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或者说有没有箭头,在他们心中,箭头出现,就说明出现问题了,而箭头的数量越多,说明问题也比较严重。
HbsAg是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首先发现的,故开始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说的“奥抗”,后又被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被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实际上就是一项肝炎病毒的外壳部分。
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聊聊什么是乙肝表面抗原。1965年Blumberg等首次报道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与肝炎相关的抗原成分,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或者肝炎相关抗原,随后证实所谓的澳大利亚抗原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台湾约有300万名乙肝带原者,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带原者,肝炎若没有妥善治疗,容易恶化成肝癌。医界发现B型肝炎「病毒量」及「表面抗原」双指标能提高肝癌患上预测率,同时协助判断药物疗效,及时更换药物治疗,可望造福广大乙肝患者。
我发现乙肝病毒感染15年,今年30岁,近几年随访发现病毒量都在10的8次方,表面抗原一直都在7万以上,上个月因为谷丙转氨酶升高到220u/L,开始使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但是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我现在病毒量这么高,表面抗原也这么高,还有机会使用干扰素吗?
"2002年,主人公发现自己感染了乙肝,他不知道是怎么被感染的,高考体检显示没有乙肝,也接种了乙肝疫苗,为此他很疑惑。感染乙肝是事实,只能接受,也要治疗。这是一场近20年的治疗路,从中医治疗、核苷和短效干扰素治疗到长效干扰素联合核苷治疗。过程中,有欣喜,也有无奈。
长效干扰素治疗时,血清 HBsAg 与肝内 cccDNA 和肝内 HBsAg 变化水平相一致。所以很多患者问是不是要终生吃药,并不是的,要看你的检查结果,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很高,疗程就会越长,如果比较低的话,后续可以考虑应用干扰素后清除表面抗原,我们称之为干扰素序贯疗法。
从事肝病诊疗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除了查资料以外,请教业内高手是更快捷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请教得最多的肝病专家,就是北京的张福奎博士。 下面是我和张福奎博士谈论有关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问题的相关微信内容。